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張江科學城)
發布時間:2024-12-06 點擊:87
建設“兩個中心”戰略,不僅是上海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的歷史機遇,也是隨著中國經濟地位提高,積極參與全球經濟秩序重建的意志體現。南匯并入浦東,將為建設“兩個中心”注入新動力。這些都為張江高科技園區新一輪發展從體制機制上打下基礎。
張江,具備了上海轉型的所有核心要素,以培育具有自主創新核心能力的高科技產業集群為發展目標,正蓄勢待發。
——大科學項目接踵落戶。我國迄今最大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在張江園區正式竣工并面向國內外用戶開放,總投資約12億元;中科院浦東科技園一期4個項目建設開工;運算速度世界第十、亞洲第一的超級計算機“魔方”在張江高科技園區投入運行;中國商飛公司設計研發中心在張江奠基開工;作為公共檢測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市檢測中心在張江一期工程建設基本結束后,共建立了536個現代化的專業檢測項目實驗室,已基本形成公共檢測技術平臺雛形,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計量檢定、檢測、校準和分析測試項目,并可開展檢測技術、標準物質等前瞻性的科學研究工作。
——完善的政府平臺。張江園區擁有不同層次企業發展的孵化平臺:10個專業孵化器為代表的專業孵化體系,3-5年的企業享受園區普惠政策和泛孵化服務的自由孵化群和加速孵化體系,5-7年的企業作為高速發展項目進入股權改制和上市階段,享受更高層面的點對點訂制服務體系;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國家新藥篩選研究中心等18個政府主導的高效研發平臺;強有力的財政扶持:張江高新區專項基金和新區專項資金的有力支持;企業成長過程中系統的基礎服務;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張江設立“綠色通道”,連續兩年園區專利申請量的增長率都保持在36%以上;大規模的高端人才生活環境;多品種適合不同產業的空間產品;便利的人才和行業準入門檻;各類國際國內風險資本云集,園區引導基金良好運行;張江企業易貸通和小額貸款公司試點依托有限的政府資源,放大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以創新的手段為各類創新型中小企業做好融資服務。
——主導產業聚焦重大技術和關鍵領域。目前,張江初步形成了以集成電路、軟件、生物醫藥和文化創意四大產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建設十余個國家級產業基地。2008年微電子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29.5億元,占上海的50.2%,占全國的18.4%;浦東軟件園已成為國內最大的軟件產業基地之一,2008年軟件業營業收入145億元;生物醫藥產業的研發優勢正逐步向產業優勢轉化,2008年營業收入達109億元;文化創意產業2008年營業收入達66億元。
園區以晶圓制造業、芯片設計為龍頭,建立集成電路產業鏈,已成為中國大陸技術先進、規模領先、產業鏈尤為完善的集成電路研發、制造基地。以中芯、宏力、華虹為首的張江集成電路企業使中國大陸與國際主流技術的差距逐步縮小。
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立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張江高科技園區企業擔綱重任,項目共占39項;國家重大戰略課題研究 216項,其中:863計劃129項,973計劃17項,科技支撐計劃35項,國家自然基金31項,國際合作4項。聚焦戰略產業平臺:
3G 移動通訊技術:展訊通信,擁有世界首顆基于TD-SCDMA3G標準的雙模多頻芯片,獲得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格科微電子,領先的CMOS圖像傳感技術,中國第一家率先成功量產圖像傳感器;埃派克森,中國唯一、世界第二個推出全集成光電導航SoC;方泰電子, 環繞立體聲多功能一體芯片;泰景科技, 手機移動電視接收芯片; 銳迪科微電子,TD-SCDMA/GSM雙模射頻收發芯片。
RFID無線射頻技術: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上海華虹集成電路有限責任公司參與完成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項目獲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數字編解碼芯片:晶晨半導體,在數碼相框芯片領域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在多媒體電視芯片領域助力本土企業爭奪市場份額。
商用飛機設計研發:位于張江高科技園區南區,研發中心一期工程將開工建設設計研發中心、綜合試驗室、機構功能試驗室和一期配套建設等,為盡快形成我國民機自主設計研發能力,建設國際一流的民機設計研發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生物醫藥產業創新成果涌現。張江已形成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雛形,成為目前國內研發機構最集中、創新實力最強、新藥創制成果最突出的標志性區域之一。截至2008年底,張江集聚生物醫藥企業總量為294家,經認定的研發機構38家,園區企業已向S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申報藥品注冊414件,其中申報新藥臨床研究208件(已獲批136件),申報新藥生產批件109件(已獲批92件),仿制藥申請97件(已獲批84件)。
除了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上海中醫藥大學為代表的科研院校等研發成果產出“大戶”之外,張江已經培育了一批明星企業,如中信國健、微創醫療、睿星基因、艾力斯醫藥、復旦張江等。
中信國健的“益賽普”成為我國首個批準上市的抗體類藥物,獲得了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澤潤生物的Vero-甲肝疫苗是863項目,也是上海市第一個甲肝疫苗產業化項目;微創醫療的“firebird”及升級產品“firebird2”冠脈藥物支架系統獲上海市重大新產品稱號。
此外,在張江“藥谷”還集聚了CRO企業40余家,CRO業務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外包模式以離岸外包為主,業務面基本覆蓋了產業鏈的全過程,形成了以查士睿華、桑迪亞、美迪西、輝源、科文斯、尚華集團、方達、澎立等為代表的國內最大的醫藥CRO產業群體。今年2月,張江新藥孵化平臺正式啟動,“VC+IPC+CRO”的“VIC研發新模式”破繭而出,這在全國也屬創新之舉。這個開放的平臺也正吸納更多CRO和風險投資加盟,形成新藥研制開發的項目鏈,不斷推出創新藥物,推動張江成為世界級的新藥研發中心。
在張江,目前已有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上海科技型中心企業創新資金和浦東新區基金等多方位支持企業發展。今年3月,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化促進基金設立,這是上海市針對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設立的首個產業化促進基金。基金初期規模10億元人民幣,旨在吸引具有潛力、實力的國內外生物醫藥企業和研發機構來張江“藥谷”筑巢。
從2008年開始,張江高科技園區已經進入了第三個發展階段——起飛期,張江將孕育能夠參與世界競爭并且拿金牌的自主創新企業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