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慧”筑造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
發布時間:2025-01-03 點擊:126
“北京智慧”筑造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
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內,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已成為全市產業發展的重要集群設施。
作為全國兩大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高地城市之一,上海芯片制造產業集聚,產業鏈齊備。該產業園建成后將打造服務國家戰略、對標國際一流、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
根據區域定位,這里將聚集起約160萬平方米的建筑體量服務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而完成其中近45萬平方米建設任務的是來自北京建工集團的建設者。
讓“豆花”地層不再軟塌塌
整個張江區域為沖積平原,其地下全部為淤泥地質,可以說這種地層帶來了高流動性的、軟塌塌的基礎。要在淤泥上修建最高100米的建筑,如同在“豆花”上蓋房子一樣困難。
挖走淤泥還是因泥施策,北京建工集團的團隊選擇了后者。45萬平方米的工程分為三個項目,結合實際,團隊形成了一套幾乎涵蓋所有基礎處理的復雜技術方案。
淤泥地層屬于挖一下塌一塊,在這種地形中挖出基坑的關鍵,就是要鎖住淤泥。為此項目團隊采取了逆作法,即預先在地面布置宛如蛛網一樣的縱橫交錯的混凝土梁來頂住基坑邊緣,再逐步向下挖土,15米的深坑需要架設三層這樣的混凝土支撐體系。
此外,團隊還采取打入地下連續墻、止水帷幕等阻水性能較好的工藝方法,為基坑的側壁筑起堅固屏障,并根據淤泥增大結構側壓力的情況,通過內部架設支撐體系進行二次頂推,抵消淤泥側壓力對支護結構的擠壓而造成的塌方風險。
為了增加整體結構的穩定性,項目部還創新性地將地下連續墻和主體結構墻體“兩墻合一”,這種方式不僅消除了結構與基坑邊緣的縫隙,兩堵墻可同時抵抗淤泥擠壓,讓建造的安全系數翻倍增長。
諸多支護頂撐措施的組合拳也把如同“豆花”一樣的淤泥關在外面,雖然這類地層處理在上海本地較為多見,但是如此大體量的建造,也讓這支來自北京的團隊積累了豐富的應對南方軟土地基的施工經驗。
截至目前,三個項目分別獲得過“中國鋼結構金獎”“金鋼獎”“北京市結構長城杯”“上海市安全文明工地”“浦東新區文明工地”等榮譽,并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重點工程實事立功競賽”活動中榮獲了滬外企業很難獲得的“優秀公司”稱號。
密布監測點實現“動作捕捉”
面對淤泥地層的影響,守住大門的同時保證主體結構施工安全也成為團隊重要的研究課題。
根據三個項目不同的特點,團隊通過工程上的“動作捕捉”技術,實現對結構施工全過程的安全控制。
其中一個項目的東側地下埋著供給整個浦東地區重要的自來水管線,而管線距離基坑邊緣僅11米。除了采取多種支護措施之外,技術人員沿著這條206米的管線,每隔6米就布置一個監測點,深基坑施工期間按照1天采集1次沉降和變形數據的周期進行監測,同時增加在支撐結構的監測點,實現每1毫米的變化都了然于胸,最終整個施工周期內管線實現了近“0”沉降的成績。
另一個項目因為臨近地鐵50米以內,對于變形和沉降的觀測更加細致,不僅要布置監測點,所有環節的數據還做到了實時上傳,確保每1秒施工都在可控范圍內。
第三個項目四周不僅管線密布,還有鄰近的市政道路。技術人員在基坑支護體系監測和周邊環境監測兩部分監測方案中共布置了470個監測點,讓項目能及時了解每一個區域變化的精確數值。
相比地下監測安全控制,地上異形結構的精準定位成為建造的另一個難題。某個建筑被設計為鉆石切割面的鋼網包裹形式,這種讓無法屈伸的鋼材變為柔軟網罩的設計,對技術團隊的測算能力和加工制作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技術人員將所有多桿件連接節點采取鑄造方法進行一體化加工,提高精度?,F場安裝中,技術人員將整片鋼網切成74個單元件,每個單元件采取地面整體拼裝再提升進行空中焊接,并使用全站儀進行空中監測定位,確保焊接精度達到毫米級。
監測全覆蓋只是工程智慧建造的一個案例,從開工之初,團隊就籌備組建了智能建造工作小組,制定智能建造工作計劃、工作流程及工作方案,推動智能建造技術的引進及推廣應用。施工中通過漫游、動畫和VR的形式提供身臨其境的視覺和空間感受,進行宣傳效果預覽和比選,選出最優智慧方案指導施工。
一塊銅牌背后的細致入微
來到項目現場,一塊金黃色的工程竣工銘牌穩穩地掛在墻上。這塊牌子由3毫米厚的銅質材料打造而成。考慮到上海海洋氣候鹽堿度較高,使用不銹鋼后期必然出現脫落和腐蝕等問題,團隊采用銅質材料解決了問題。
一塊銅牌的背后也體現了團隊細致入微的工作態度,更成為攻克多個建造難題的秘籍所在。
產業園周邊路網密布,導致基坑范圍與紅線范圍幾乎相同,最近處僅有幾十厘米寬,就連一個行人通過都異常困難。施工需要大量材料,解決狹小場地與施工堆料的矛盾決定了建設效率。
向外無路可拓的團隊便將混凝土棧橋作為向內挖潛的方式,棧橋依托混凝土支撐體系呈網狀布置,橋體直接壓在基礎立柱上,讓橋身更加穩固,還可以形成“空中道路”,方便材料運輸。根據現場樓座位置,團隊還在棧橋相關區域安裝了外掛“耳板”,在拐角位置架設了“腋板”作為空中臨時堆料場。團隊還與廠家溝通,嚴格控制材料進場數量,確保來料與施工節奏有序銜接。直至主體結構全面躍出地面后,再利用首層底板逐步替代棧橋,實現建造最大效率。
讓材料有地方放,解決了基礎施工問題,而如何保證建筑施工效率,團隊對塔吊安裝方案也進行了優化,研制專用轉換件,即在地下結構施工時,使用吊重較輕的小塔;地上結構施工時將大吊重的塔吊通過轉換節安在原有塔吊基礎上。采用這種“大小通吃”的技術方案,利用上海地下結構施工周期長的特點,降低了全過程單一大型塔吊布置的租賃成本,實現了更好的性價比。
此外,為了提高群塔作業的安全性,該項目智能建造工作小組還與塔吊廠家共同研制了塔式起重機安全監控和吊鉤可視化應用,把數據對接塔機控制室和智慧工地平臺,實現現場和網絡平臺雙監督。同時,各項目還建立了共享與交換機制,確保模型數據能夠在不同階段、不同主體之間進行有效傳遞。